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摘要]少年郭振玺深深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但这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经历了谨慎的高考志愿,找工作被拒、入伍、考研、读研等一系列过程之后,郭振玺才真正地成为“城市人”、“公家人”。
山东济宁市汶上县,古称中都,地处鲁西南。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初次“从政”,就是担任这里的“中都宰”,留下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千古佳话。儒家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在这里世代流传。
出生于1986年的汶上县康驿镇寨子村村民王低(化名)至今都记得上学期间,家人总是用郭振玺的成功来鼓励自己:努力学习,未来做个有权力的人。
早于王低21年出生在这里的郭振玺,是这个村子的“传奇”。在老一辈的村民记忆里,郭振玺个子矮小,透着聪明劲,有自己的主见,学习上从不用父母规劝,16岁就以汶上县理科状元的成绩,考进了山东最好的大学——山东大学。
让村民艳羡的是,在家排行老三的郭振玺,除了自己在北京安家外,还将本是农民的弟弟和姐姐两家人安顿在了北京,只是姐姐因为受不了雾霾,如今又带着老母回到了济宁市定居。之前一直在康驿做乡村教师的哥哥,也在郭发迹后转移至临沂经商了。村民称,甚至连他的远房亲戚都有不少因为他的缘故而离开了村子。
和大多数地方的中国邻居一样,这里的村民们喜欢评论邻里的事儿,不论好事还是坏事。最近的两周,康驿镇各个村子的头条新闻莫过于:“郭振玺出事了,被抓了。”这让他们也有些始料未及:权力,说没有了就没有了,还要把自己也搭进去。
直到目前,寨子村在山东农村也属于贫困的级别,这里90%都是平房,最高楼房也是三层小土楼。1965年出生的郭振玺,童年与动荡的文革重合,在他的记忆里,“农村当时不是吃三顿饭,是两顿饭,有时没有饭吃。”
但好在上中学时就赶上了改革开放,保证了他受教育的连续性。书本里展示的远方的世界,让郭振玺深深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2004年,在接受一次采访时,郭振玺回忆道:“我父母也没有什么文化,从我上中学开始,做什么、怎么做基本上就是由我自己做主。……没有饭吃也要学习,因为我知道只有学习才能改变我的命运。”
这种坚定体现在了大学以及专业的选择上。郭振玺没有选择报考清华、北大,在山东这个高分扎堆的省份里,他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选择了招生更多的山东大学;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使得各个学校的数理化招生名额明显多过其他学科,这也使得郭振玺选择了报考物理系。“并不是我喜欢物理,而是我要确保我能上得了大学。”郭振玺回忆说。
“至少成了‘城市人’、 ‘公家人’啊!”20多年后,在被问起上大学是否的确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时,郭振玺这么回答。但实际上,1985年,郭振玺刚刚大学毕业时,就发现,成为“城市人”、“公家人”并不是那么水到渠成。
一位了解郭振玺的同乡告诉腾讯财经,临近毕业时,郭振玺曾试图通过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远房亲戚,在政府谋个好差事。意外的是,对方给了他一个闭门羹。
上述人士称,这件事对他影响不小。时值对越自卫战轮战末期,包括济南军区在内的七大军区先后参加对老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地区的坚守防御战。进入政府失败后,同样有着良好保障的部队成为了郭振玺新的选择。1985年,郭自愿加入济南军区陆军的集训,并且主动要求要去前线。
郭振玺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成为了新闻人物。当时很多报纸都刊登了一名大学生毕业生自愿入伍、且要去前线的消息,甚至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让郭振玺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1985年6月28日,我记得非常清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栏目,第一条是李先念会见阿拉法特,第二条是我的新闻,采访作为大学生的我为什么志愿入伍。那时不仅志愿入伍,而且指明要去参战部队。”
来到部队后,因为大学学历,郭振玺担任了副连职排长,在基层摸爬滚打。然而,据上述同乡称,郭最终去了前线,但未有立功表现。而在郭振玺的自述中,部队 “外界接触少,心理上孤单”,这一点让其精神上有所接受不了。骨子里,他还是一个爱热闹的人。
部队不是长久之地。1986年下半年的时候,郭振玺决定要考研究生。经常在晚上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看书,冬天晚上不生炉子,趴在床上学习,一来怕点炉子麻烦,二来就是怕屋子暖,战友们要来串门打扰自己。
最终,当时从地方大学进入部队的一批人中,只有郭振玺一人考上了研究生。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郭振玺告别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数理化,选择了一个更外向、更适合当时市场化大潮初起的中国现实的专业——企业管理。
这是郭振玺喜欢的专业,据其自述,选择兰州大学考研,完全是因为兰大招生的专业“对了自己的胃口”。不过,实际上他考上的专业是行政管理,只是因为那年兰州大学首开行政管理专业,而暂时借用了企业管理的牌子。
包括当时兰大校长胡之德等,都被时任管理系主任熊先树拉来带行政管理的研究生。幸运的是,郭振玺师从了校长胡之德,还联合署名刊发了《简论廉政建设的环境制约》、《机关建设刍议》等多篇论文。
熊先树非常开明,甚至同意学生们开办公司。这也第一次让郭振玺体会到了市场经济的魅力,“我们1988年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成立公司了!卖复印机、卖方便面、卖书,啥都干。”这些经营支撑了他读研期间的大部分生活开支。郭振玺自述,在兰州读研究生的三年,是其一生中受益最深的一段时期。
据熊先树后来对媒体介绍,按照当时学校办学理念,郭振玺这批研究生是为位于北京的国务院政府部门培养的对口人才。郭在毕业时,被分配去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办公厅任职。熊后来回忆称,郭振玺这届行政管理研究生,大多在北京都发展得不错。
终于,经历了高考、大学、找工作被拒、入伍、考研、读研等一系列过程之后,郭振玺可以真正地成为“城市人”、“公家人”了。在奋斗已久的成果到来之时,他反倒有点紧张起来——郭振玺曾经对媒体讲述过自己刚到北京的故事:到北京之后,胆子很小,下了火车,和同往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一毛钱一张票,给了一块钱,售票员没有找钱,自己也不敢要。“到了首都,手都哆嗦。”
无论如何,依靠坚定的决心,咬定不放松的努力,他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