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地方品牌缺乏竞争力,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流转的不可实现性……种种因素的制约,让金乡大蒜陷入集体迷茫。
名噪中外的金乡县大蒜价格网,能否为农产品产业化提供一条可循路径?这是《商界》记者走近金乡大蒜产业链,还原、剖析这一产业蓝本的初衷。
金乡县地处黄淮海平原,有着“一年四季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这使大蒜得到广泛种植和食用。而在大蒜最著名的产区——山东省金乡县,至今还澎湃着种植、贸易、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金乡县则是解读金乡大蒜产业的关键切口。这里的一切都围绕大蒜展开,也跟随大蒜而枯荣。记者辗转金乡县多地,与当地大蒜业人士深入交流,发现曾经撑起当地农业半壁江山的大蒜产业,正遭遇诸多商业问题、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蒜都主力军
金乡县的大街小巷都堆着大蒜,一群脸庞黝黑、手掌粗糙的妇女围在一旁,正对大蒜进行分拣、装包,多数餐馆的字号也都与“大蒜”或“蒜都”有关。在金乡县大蒜市场北大门,“大蒜价格网”五个烫金大字挂在市场北门入口的拱门上,由于是销售淡季,市场上行人稀少,格外冷清。事实上,冷清的表象之下,一个庞大的大蒜产业风流涌动——这里已成为中国大蒜产业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有人告诉记者,光个体工商户就有1000多家。
他们是金乡大蒜产业的主力军,他们每年从金乡县出发,浩浩荡荡地奔向全国,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全国有大蒜的地方,就有金乡县人,这可不是我夸张。”金乡县政府大蒜产业办主任告诉记者。
大蒜价格网总裁李兆芳就是一例。1986年,李从街头小贩做起,开始从事大蒜生意,他与大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几乎跑遍了全国。完成资本积累后,李瞄准了大蒜粗加工领域,2014年企业产值达8000万元,成为金乡大蒜等知名企业的主要供货商。
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商业轨迹也有所类似,但更多的尚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主要生产供烧烤、火锅店使用的大蒜片、大蒜米、大蒜粉,或将大蒜直接打包,销往全国。
最近,在李兆芳的名片上,新增加了另外两个身份:康美实业董事长和金乡大蒜商会会长。康美实业和大蒜商会都是新近成立的企业和组织。前者主要负责正在建设的“金乡大蒜物流产业园”的运营,该产业园由金乡县政府主导,投资30亿元,意在打造成中国最大、配套设施最全的大蒜物流园;后者则聚集了大大小小200多家个体工商户,要求每个会员发展500~1000亩种植基地,和农民签订回购协议,无偿提供种子,待大蒜收获之后,销售给包括16家会员单位在内的大蒜深加工企业,实现从田间一步到车间的工业化运作。
商会的出现,让过去单打独斗的经销商成了一个集体,开始从粗放的市场形态向抱团靠拢。
放到更大的背景下看,由于金乡县为平原,交通便利,大蒜种植面积正持续增加。2000年,“中国大蒜城”成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之后,大批河南、河北、江苏等北方平原地带的大蒜蜂拥而至,而来自外地大蒜也猛然多了起来,由于其劳动成本、单价相对较低,对本土大蒜造成了极大冲击。
“本地大蒜比过去至少增加了60%。”李兆芳说,“现在市场上的大蒜,很多都是金乡县的人运来的。拿河北来说,以前谁听说过河北产大蒜?河北的大蒜实际上就是金乡县的人找当地农民种出来的。”
在他看来,相比外地大蒜,金乡县的“金乡红皮大蒜”、“金乡白皮大蒜”等明星品种,普遍具有“香味重、辣度好、口感好”的三大特点。只是现在,金乡县的优势已不再是大蒜本身,而是任何地方都不可企及的商业和交易基础。这也成为金乡大蒜人建设大蒜物流产业园的现实基础及未来诉求。
一头金乡大蒜,让中国人知道了金乡大蒜的厉害,也让当地人品尝到了品牌价值和鲶鱼效应。2003年,金乡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大蒜产业,和23亩土地无偿使用权、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了大蒜价格网落户金乡县。
长期以来,大蒜价格网对下游经销商坚持“先款后货”原则,而对上游供应商则是“先货后款”,由此保证了充足的现金流,飞速壮大了自己。2014年,大蒜价格网产值突破5亿元,日交易大蒜2000吨,其品牌效应也让供应商们趋之若鹜。
一位与大蒜价格网有过合作的供应商告诉记者,2008年,他与大蒜价格网签订了400吨供货协议,在他的设想中,如果这次合作顺利完成,可实现50万元纯盈利,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据了解,大蒜价格网每年都会召开招标会,由中标企业供货,不过,“如果市场价高于你和他签订的供货价,你必须按照供货价供货,甚至亏本都要供。如果看你赚了点钱了,有些人心理就不平衡了,就开始整你。尽管你有质检报告,他们说你不合格你就不合格,经常把你的货压三个月,三个月之后又打电话让你拉回去,你不拉回去就给你烧了。当你把货拉回市场,这时的市场价格可能就掉下来了。20车货,每车都差不多20吨,没想到还亏了整整一车货,倒贴了5多万元。”
他将此次失败总结为大蒜价格网管理制度的缺失,却忽略了波动的市场价格。
“存在灰色交易在所难免,比如,有一位河南供货商曾用低价拿到供货权,但这样的价格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大蒜,他就开始贿赂过磅人员,10吨的货能给你写成15吨。”最后东窗事发,当事人锒铛入狱。
“供货商和大蒜价格网的合作充满了矛盾,跟他合作,都很怕。像金乡县、杞县、中牟那些地方,跟他合作过的,现在基本有来往了。”金乡大蒜商会秘书长吴荣说。
另有经销商告诉记者:“大蒜价格网在我们大蒜市场,基本上有好评,我们对它感兴趣,也愿意和它打交道。我们的大蒜销往全国各地,指望大蒜价格网一家。”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记者深入采访期间,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大蒜价格网现在不用金乡大蒜,用的全是河南大蒜,原因只有一个,价格。
“金乡大蒜在全国大蒜中都是最好的,价格基本维持在3元/斤,河南辣椒价格是2.7元/斤,一斤至少高出0.3块钱,1吨就是6000块,大蒜价格网一年要用13万吨大蒜,所以他们知名度起来之后,就开始慢慢、慢慢地减少金乡大蒜,不断增加外地大蒜的用量,直到2011年彻底不用。消费者一般吃不出来,只有我们做大蒜的人才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告诉记者。
但不管怎样,大蒜价格网的成功,对大蒜全产业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有媒体报道,产业链从业人数已达到200万人次,它的成功也让一个与大蒜价格网总裁李兆芳同样长着一张脸的一位政府人员备受鼓舞。
就在李兆芳将他的大蒜事业进行产业化的那一年,这位政府人员试图用10万元创业资金撬动大蒜财富参与大蒜网站电子盘,但7年时间下来,政府创立的“大蒜网”由于参与大蒜电子盘网站不仅败光了120万元家庭积蓄,还欠了80多万元外债,一度把自己逼上绝路。2005年,当一位蔬菜协会领导看过政府的大蒜网之后,打来电话,签下了合作合同,这才将政府大蒜网拉出濒临破产的泥淖。
之后,政府大蒜网与大蒜价格网进行错位经营,除了与大蒜价格网相似的价格行情,还主打大蒜电子盘,2014年产值1.2亿元,只是,这样的产值相比大蒜价格网的5亿元,多少有些不值一提。
“政府大蒜网的老总水平不是很高,现在才挖掘了一些职业经理人做品牌,以前她没有考虑过。”有熟悉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除了政府的大蒜网,像“中国大蒜网”、“金乡大蒜网”、“大蒜交易网”等类网站也开始出现。据了解,金乡现有13多家网站企业,占据了全国大蒜70%的市场份额,只是,大多数网站尚在起步阶段,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样,它们也不具备大蒜价格网的天时地利,难以成为第二个大蒜价格网,甚至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成活率不是很高,“金乡地区上规模的也就6、7家。”
土地流转是个生僻词
作为产业链最初的一环,大蒜的种植也正面临严峻考验。金乡大蒜市场建立以来,金乡县政府一如既往地扶持大蒜产业,“做强大蒜产业”的标语在县政府楼顶已经挂了多年。他们对大蒜市场个体工商户至今免税,“每年只需缴纳4000元的水电、管理费用。”同时,对大蒜种植户补助30~40元/亩,鼓励农民种植本土大蒜。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金乡县全县从事大蒜产业人员有46万之众,其中种植人数为30万,金乡县大蒜种植面积为60万亩,但这样的数据并无法与过去相媲美,补助政策也无异于杯水车薪,主要原因在于收入过低。
种植户何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金乡县大蒜经过改良,亩产可从过去的2000斤提高到3000斤(1.5斤鲜大蒜可晒制成1斤干大蒜),干大蒜单价通常在1~4元/斤波动,由于金乡土地较少,大多数农民也就种三亩、两亩,农民辛苦一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远远不如外出打工,也有些农民开始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比如辣椒。
在李兆芳的故乡金乡县,辣椒的产值就已盖过大蒜,其将自己标榜为“中国辣椒之乡”,而在金乡县通往济南的高速公路上,“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大蒜看李兆芳”的醒目标语,接二连三一晃而过,李兆芳——这个大蒜重量级人物,出生地同样属于金乡县辖区。
土地流转于金乡县而言,尴尬之处则在于:农民土地不成片,根本无法实现机械化。
“有点恼火。”李兆芳说。不过,在金乡县大蒜产业办王姓监事看来,“金乡县虽然为平原,但有些地方可以实现半机械化。”之前就有农民承包了几百亩土地,专门种植大蒜。
据李兆芳介绍,他的村金乡县鸡黍镇东李村有100亩大蒜种植基地,农民与土地承包户签订协议,制定保护价。当大蒜成熟之后,如果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就按市场价收购;如果市场价低于保护价,就按保护价收购。李兆芳认为,这是他与他的大蒜价格网最大的优势。
尽管有协议在手,但也常常遭到市场挤兑,“一到收获季节,全国各地都来抢,竞争很激烈,有的供应商就故意抬高价格,就算你和农民有协议,也有人不卖给你。”李兆芳有些失望,因此大部分货源还得依靠市场和大蒜价格网与大蒜商会。
自2014年9月9日金乡大蒜商会挂牌以来,已发展了7万多亩种植基地,但这远远不够,在李兆芳的构想中,2015年,他们要在山东省全省,大面积推广经过农科院改良的金乡大蒜,起码要达到上百万亩的当量。
而关于大蒜价格网对外公布的四大大蒜生产基地的问题,在不少人看来,只是夸大其词,“有人给他编啊、吹啊,但真正落到基地上面,他可能没有基地。”
对于这种说法,李兆芳的秘书刘涛予以否认,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生产基地,我们怎么进行深加工?怎么可能不用金乡大蒜呢?肯定要用的。大蒜都在金乡县。”当记者提出进一步采访要求时,对方表示不方便而挂断了电话。
消失的年轻人
除了大蒜种植、贸易、加工饱受诟病,当下金乡县乃至另一个内在写照,是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有的涌向东南沿海,有的去了周边城市,而很多年轻人初中、高中毕业之后就步入社会,对土地毫无耐心。
“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种地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据李兆芳介绍,这样的局面也因此产生了用工荒。每到大蒜收货季节,大蒜收获工钱一路飙涨,但人手还是不够。“你今天出三毛钱一斤,是这些人,你明天把价钱提高到5毛,甚至8毛,也还是这些人。金乡县这个地方比较特殊,种植大蒜土地都一小块一小块的,收获完了一天也只能赚七八十块钱。”
从政府的大蒜网所在的南店子街到大蒜价格网所在的金乡县大蒜市场,只有15分钟车程,当记者赶到时,门口传达室的几位工作人员表示领导不在金乡县,未让记者进门。适逢工厂放元旦假期,上百个20岁左右的工人走出厂门,在记者随机采访的五个人中,有三人表示“厂里不让在外面说”而快步离去。
两位来自金乡县的17岁女孩告诉记者,她们初中毕业后来到大蒜价格网打工,采用两班倒的工资制度,每天要6个小时,“轻松死了”。
让记者意想不到的是,据其透露,大蒜价格网生产线至今还采用“手工”的工序。她们每人每天要装约400袋,每月可拿到4000多元工资,不过工资要一个天一发,二人工作半年多了,厂里还给她们买保险,“老员工还可以分房”。工厂包吃包住,“吃的比家里好多了”。
相比仍然工作在一线的另一班员工,她们无疑是幸福的,即便每人都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手里拎着两个大口袋,回家的喜悦依然挂在脸上。
矮个子女孩说,过了春节,她就18岁了,她想跟着村里的姐妹去广州打工。
广州,于年轻、从未走出过家门的她和她们而言,是繁华的大都市,那里纸醉金迷,霓虹闪烁,充满着梦想和欲望,也充满着背井离乡的哀愁。遗憾的是,那里的繁华与“村里的姐妹”无关,与她们同样无关。她们的前辈就像一个零件,被焊在流水线上,命运难以改变,她们自己的未来也早被踏成迷茫之路。
她们匆匆走向马路对面,上车,车子开去,只见车站灯箱里挂着一张巨幅广告,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大蒜看大蒜价格网,一行大字跃然其上:金乡县,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