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回忆录
曾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新近出版回忆录,对高层重大决策内幕多有透露。此间观察家认为,该书的出版及其叙事角度,表明着中国政治走向的日趋透明化。
2004年8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刘华清回忆录》一出版,就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
刘华清曾经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等要职。这个“农民的儿子”、“大别山区的放牛娃”,参加过长征,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在回忆录里披露的一些事情,为研究中国上个世纪政治和军事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仕途经历三次“意外”
在《刘华清回忆录》里,刘华清披露了自己仕途中的三次“意外”。
第一次让他“意外”的,是任命他为军委副秘书长。
1987年11月18日上午,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被召到邓小平家里开会。
会议由军委主席邓小平主持。参加这次小型会议的还有军委第一副主席赵紫阳、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和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
邓小平的第一句话,就是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他问赵紫阳和杨尚昆:“他们两个人的命令下了没有?”
杨尚昆说:“下了,都已经签了。”
邓小平问“老帅们看了没有?”杨尚昆说,正在几个老帅那里传阅。接着,杨尚昆对刘华清和洪学智说:“军委决定,调你们两个来,担任军委副秘书长。”
对于这一重大人事变动,刘华清在回忆录里写道:“听到这个消息,我大为意外。”
11月21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兼任军委秘书长;洪学智、刘华清任军委副秘书长。”
这一年,刘华清71岁。
第二次让刘华清意外的,还是对他的工作安排。对于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他担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我从没有想到过”。
1989年11月6日至9日,刘华清作为中顾委委员列席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会议进入人事酝酿阶段时,涉及到我的工作安排,让我很意外。”
刘华清说,那天会上印发了邓小平9月4日上午与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的谈话中要点材料。这份“要点”中谈到:邓小平主动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提名江泽民任军委主席,杨尚昆兼副主席,刘华清任副主席,杨白冰任秘书长。
在回忆录里,刘华清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反应:“我吃惊了:小平同志提名我当军委副主席!
我感到自己能力难以胜任。于是,给小平同志办公室打电话,请他们向邓主席报告:还是选别人好。”
“邓办的同志告诉我:‘邓主席已经定了,不会改变。’我不再坚持了。”
第三次“意外”,是他在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我被选进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是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这次全会上,刘华清再次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据刘华清回忆,1992年10月6日,已经退休的邓小平曾经给中央政治局写过一封信,谈到了中央军委人事安排的意见:“今后主要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同志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主管军委的日常工作。将来挑选接班人的工作,需要熟悉军队的人来承担责任。”邓小平特别交代,“军队要保持团结一致,保持老红军的本色,这点十分重要。”在信中,邓小平对新一届军委领导班子有个具体方案。中共领导人完全同意邓小平的意见。
用刘华清回忆录里的话来说,自22岁那年护送邓小平起,他和邓小平就有了“一份长达60年的革命情谊”,而且是“小平同志一直在关注我的成长”。在海军司令员岗位离任前,刘华清进了中央顾问委员会,“本以为此生事业到此告一段落,却出乎意料走进了军委机关”。以后,刘华清又“继续被委以更多重任”。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军队高级将领,刘华清说,“这是党的培养,也离不开小平同志对我的教诲和信任。”
刘华清力主发展航母
刘华清是一位力主搞航空母舰的将领。
他在回忆录里说,1980年5月参观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作战能力,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1982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他说,“以往,我只是从‘外围’观察到思考航母问题。1982年我当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
1986年,刘华清在听海军装备部领导汇报工作时就提到: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科研。
刘华清在回忆录里透露,在1987年1月召开的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他说大陆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搞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
1987年3月31日,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向总部机关汇报了航母和核潜艇问题。到中央军委任职后的刘华清,继续关注着航母问题。
刘华清在回忆录里指出,“航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进行海上多兵种作战的核心。建造航母,是国人一直关心的事。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武装体系,不能不考虑航母的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没有航空母舰。
刘华清在回忆录里说:“今天,我已经退出了工作岗位。欣慰的是,对于我国的航空母舰发展,我尽了一些谋划的责任。”
战略指导突出
威慑、慎战与自卫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对中国军方的震动很大。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在他的回忆录里,专门就写了一小节,标题就叫“海湾警钟”。
他在回忆录里说:“很多同志提出,从海湾战争看,电子装备建设是我军作战的薄弱环节,急需加强,这是事实。”于是,刘华清决定召开一次电子装备座谈会,专门议一议。在会上,刘华清说:“海湾战争后,有人担心在未来战争中,初期敌方也会把我所有的电子装备压制住,我们没有办法抗击,没有办法作战,好像瞎子、聋子、哑巴。这个问题很值得注意。我曾多次讲过,究竟哪里有敌人不知道,来了什么敌人不知道,来了多少敌人不知道,你怎么下决心?派什么部队,怎么去反击敌人?那就没法指挥作战了。因此,电子装备即使不能全部,也要部分保证看得见、听得着、联得上,能有效地组织指挥反击敌人,起码要达到这个要求,如果能全面一点就更好。”
刘华清说,他在海湾战争期间,天天看战况报告,研究战事,预测战争结局。而且在以后不同场合,他都结合海湾战争的情况,反复强调加强国防建设和科技强军的紧迫性。在军事科学院,刘华清对从事战争研究的人员说:“我认为,美国整伊拉克可以,整中国不行。……美国人怕持久战,时间拖得越长就越被动。美国怕死人,人死多了就紧张,甚至影响他们的战略决策。我们对付美国人的办法是很多的。”
在1993年6月军委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刘华清发了言。在回忆录里,刘华清介绍了自己当时的主要观点。他说,“现在,我们强调战略上防御,在战略指导上突出了三点,一是威慑,二是慎战,三是自卫。”
谈到威慑时,刘华清在回忆录里写道:“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在突发情况面前,我们要通过必要的力量显示出威慑手段,与政治、外交斗争巧妙结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遏制战争的爆发。”
对于“慎战”,刘华清说:“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基础还薄弱,要继续加速建设,大仗除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打,能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的,尽量不诉诸武力,防止某些矛盾激化对我经济建设大局造成冲击。现在有些问题,如果单纯从国家领土主权来考虑,马上就该用兵;但动起手来,从战略上看,不利于国家发展。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使用武力。”
(据《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黄钟/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