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banner
玉米临储价首度下调 多农户持粮观望  

2015年11月5日

2014年,国家启动东北、内蒙古大豆和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取消原来的临储政策,由市场来决定这两类农产品的价格。就在这一政策试行一年之后,仍在执行临时收储政策的玉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今年的9月18日,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斤,比去年临储价格每斤最多调低了0.13元。这是玉米临储政策实施七年来,收购价格第一次掉头向下。那么,这次玉米临储价格的下调究竟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记者赶往素有“玉米之乡”的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了调查。

粮食经纪人粮库卖粮一波三折,玉米价格低,农民不愿卖!

粮食经纪人郑三:现在霉变老严重了,哪都是,就是生霉粒,多少都有,看超不超(标准)。

公主岭大榆树镇金丰粮库的听价室里,粮食经纪人郑三一动不动地靠在听价窗口前,等着他两车三垧地玉米价格的尘埃落定。究竟能否顺利通过检验的关口,卖个好价钱,在他心里还是个未知数。

就在十多分钟前,他眼睁睁地看见一车玉米,因为生霉粒超标被粮库拒收,这又让郑三多了一份顾虑,自己收的两车玉米是否达标,他也心里没底。一旦被拒收,就意味着不仅白白浪费了一笔运输费用,脱粒后的玉米还不得不降价处理,想到这些,站在听价窗口外的郑三愈发忐忑。

就在等结果的短短几分钟里,原本还只是站在窗口外的郑三迫不及待地把头伸进了小窗户里。不仅郑三着急,卖粮的姜井春心里也没有底。两人就这样寸步不离守在听价窗口前,焦急的等着。

为了这三垧多地玉米能卖个好价钱,五个小时前的凌晨四点,郑三就出发赶往几十公里外准备卖粮的姜井春家里。

卖粮户姜井春:我卖八毛五去年,差多少钱呢?!

郑三:价就别寻思了,国家全掉,不光掉你自己,全国性的。

像姜井春家这样,玉米收获之后直接“地趴”堆放,极易出现发热、发霉、浪费的问题,直接关系着玉米的最终销售。考虑再三,姜井春还是决定赶紧先把家里的3垧多玉米卖出去。于是他联系了每年都来收粮的郑三,双方最终以7毛钱的价格谈成了这笔交易。

双方最终以7毛钱的价格谈成了这笔交易。

凌晨四点半,此时的东北气温已经降至零下七度,堆放在地上的玉米表面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就像此刻低迷的玉米市场,让置身其中的姜井春和郑三都感受到了丝丝寒意。

姜井春:包地不行今年,掉价。去年他们来收我地,我还说笑话呢,他说他要一万块钱,我还一万块钱我就包。

郑三:种不种了这回。

姜井春:像这样我就不干了,不能干,一万块钱我包干啥。种地还能剩多少钱啊。

姜井春:去年一垧地,最低能够(产)两万八九斤。今年两万四五,能差四五千斤。

姜井春的玉米今年由于天气的原因有一些减产,再加上价格下调,利润明显不如去年。

姜井春:七毛钱一斤,一万八千多块钱。你去了九千多成本,你再去八千到一万包地钱,算你八千,一万块钱你得赔钱。

姜井春告诉记者,去掉化肥、人工、籽种、农药等各种投入,今年他一垧地还能盈余七八千块钱。可由于他的玉米减产,再加上降价,总体算下来今年要比去年一垧地的收入减少5000元左右。早上7点半,忙活了3个多小时后,姜井春的玉米还剩下了最后一小部分没打完。看着自家院子里的玉米,姜井春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总体算下来今年要比去年一垧地的收入减少5000元左右。

记者:除了看电视,往年了解粮价还有什么渠道吗?

姜井春:这玩意儿随行就市,你到粮库问问。你跑几个粮库问问。哪个粮库多少钱?就完事儿了。

早上8点半,姜井春的所有玉米都被装上了车。半个小时之后,两辆车来到了大榆树镇的金丰粮库门口。此时距离国家挂牌收购玉米还有几天时间,粮库门口已经开始排着一些来卖粮的农户。

早上8点半,粮库门口已经开始排着一些来卖粮的农户。

在粮库一进门这间等候听价的屋子里,玉米要经过水分含量、生霉粒占比等测算,最终算出是否达标、给出价钱。虽说郑三和姜井春早已谈妥了7毛钱的价钱,可接下来粮库能否收购玉米,并给出符合心里预期的价格,两个人都在心神不宁的期待着。

十分钟之后,结果出来了。

粮站工作人员:7毛7分5。

7毛7分5的价钱,远远超出了郑三和姜井春的预期,一斤多出7分5,按一垧地25000斤玉米的产量来算,一垧地就能多赚1875块钱。一块大石头似乎就这样落了地。可心细的郑三很快就在卖粮的明细单上发现了问题,难得的惊喜瞬间又被泼了一盆冷水。

郑三:不是7毛7分5吗?怎么成7毛5分5了?写错了。

姜井春:差六七百(一垧地)。

郑三:没事,写错了再改。

得知是粮库的工作人员写错了。郑三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拿着粮库开出的单子,急性子的郑三赶紧去开车称重。

两辆车不到7万斤粮,临近中午11点的时候,在金丰粮库开始卸粮。就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以为交易马上要结束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粮库老板:杂质大,这得扣点量,扣车上玉米的量,要不我也没法要,要么你拉回去过筛子。让他拉回去过筛子。

一波为平,一波又起。郑三送来的两车粮都存在杂质太大的问题。要么选择扣量,要么选择拉回去重新过筛子,从凌晨四点忙活到现在七八个小时,问题一个接一个,这让郑三有些生气。但他依然有些不甘心。

郑三:扣吧,你说咋整?一百公斤一车行吗?

粮库老板:一车一百公斤,行!

记者:这个钱是算在你头上还是?

郑三:算到我头上呗。跟人家粮主没关系。

虽说一车少挣了一百多元钱,但郑三这一趟下来还是赚了600元钱,这已经是今年他开始收玉米以来不错的成绩。他决定乘胜追击,试试看这天能不能再收一户。

郑三:我说你那玉米卖不卖?留几天啊?先不卖啊?我说你那玉米现在卖不卖现在?晚两天卖啊?再留几天啊?都不卖。

电话没少打,但却没有人愿意卖粮。从往年大家找上门,到今年主动上门都几乎无人问津,玉米价格的下跌让很多农户选择了持粮观望。

托市政策使玉米加工企业大幅度萎缩,价格回归市场才能立足市场!

记者在公主岭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选择随行就市参与交易还是选择继续观望,绝大多数农户对玉米临储价格的下调知之甚少。那么,这一政策实施七年来的收购价格首次掉头向下,究竟原因何在?调整之后,又将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哪些变化,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企业、粮库、专家,希望能从中一探究竟。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DDGS(玉米酒糟)加上木薯、高粱。这些都可以作为玉米的替代品,现在每年大体进口600亿斤,相当于吉林省的玉米产量,就等于逼着你存在库里,国外已经把你的市场份额占领了。

由于我国对进口玉米实行配额限制,相对可控;而高粱、木薯等玉米替代品种既不在关税保护范围,价格又低于国内,导致大量进口,抵消了国内玉米消费数量,导致我国玉米库存高企。

韩福春:吉林现在是,到这个9月底(库存)是1055亿斤,其中100%都是政策性粮了,其中临储玉米就是890亿斤,其中有三分之一储存快三年了,接近轮换的时候了。我们今年要收500亿斤玉米的话,得有330亿斤要露天储存。我们自己倒出来的仓容只有171斤,所以说现在我们压力也很大。

那么,既然粮库堆不下,那为什么不卖掉呢?问题的核心依然在价格。高于市场价收回来的玉米,要想顺价销售几乎不可能。

吉林省平良储备粮库主任孙青春:你看这是2014年产的粮,二等去年是不是就是1.16块钱、1.14块钱,那就2280,2280你再加上收购费用50,是不是2330的成本,买新粮,烘干后的粮,也就两千多块钱,库存的粮直接通过拍卖啥的,就很难了。

而除了库存高企,玉米临储政策施行7年里,下游深加工企业也损失惨重。

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文君:这么多年,这个企业应该说都伤痕累累了。

田文君:托市之后呢,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幅上升,导致东北的玉米加工企业这几年大幅度萎缩,大量的企业倒闭,我们也是在苦苦支撑。

一直在苦苦支撑中生存的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2015年8月份终于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陷入了月亏损1500万的窘境,不得已选择停工。

而在吉林省,像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这样在政策、市场的双重挤压下陷入困境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并不是少数。据统计,在吉林省有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21家,其中依然还在开工的只有十三家左右。

为了支持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经营,2015年的10月,吉林省提高了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标准。除此之外,玉米临储价格下调,也让深加工企业看到了希望。

田文君:随着这个国家的这个政策的调整,逐步跟市场接轨,那么我们过去的好日子我相信很快会回来的。

吉林省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炳富:可能对我们来说成本就降低了,这样对我们企业来说,这个之后可能我们经营更好一些了,通过国家临储价格的调整,可能回到一个正常的轨道。由市场去经营,交给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最近一两年就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们粮价比国际上高30%到60%,没有必要维持一种高粮价,另外反对的声音,那我们国家小农面积很小,如果你要粮食价格老是波动来波动去,实际上对农民的生产打击很大。会出现我们整个粮价的一个放大的波动。

记者:您是支持哪一方的观点?

郑风田:我当然要支持农民一块观点了。

郑风田:我认为从国家来讲,它不会让种粮农心吃亏的,这一定是一个国家性的大任务,因为保护整个小农利益,我看这么多年政策国家的出台的很多政策,一定是要保护小农的利益,国家不会任由小农的收入降低的,它一定会通过一种综合性的方式让农民能够得到实惠。

半小时观察:顺应市场才能立足市场

玉米的临储收购价格七年来一路走高,在保证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同样不小。临储价格连续7年只涨不跌,国际市场价格却一路向下,价格倒挂导致国际市场玉米大举进入,下游加工企业苦不堪言,粮食存储压力和国家财政压力都急剧增大。

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同时指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将是未来政策的主导方向。只有迅速提升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才是最实际的选择

 

大蒜产业信息监测预警平台 大蒜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大蒜价格形成中心 大蒜信息网门户网站

免责声明: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性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大蒜产区、大蒜批发市场、互连网、大蒜有关人士及其它渠道网友自行发布,与本网站无关。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

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自负法律责任。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管理入口

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046号


 
 
 
 
 
 
 
 
 
 
 
 

是谁主导了大蒜市场——供需决定价格,市场灵活调节

大蒜价格网经典话语

  【大蒜提倡“一蒜两制”】

  我们大蒜价格提倡“一蒜两制”,炒大蒜既可以搞全款,也可以从事分款。我认为,不怕炒蒜、存蒜,就怕炒也没有,存也没有,要炒存双富有。

  【做大蒜,要“三不倒”】

  我们做大蒜,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

这样做大蒜生意就没有挫伤炒大蒜的积极性。因为我是一名蒜商,蒜商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

  【要当就当“有本事”的蒜商】

  当好一个蒜商,一定要有开拓精神,而且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只是为了当稳这个蒜商,老老实实、平平庸庸,

甚至叫资金与家人脱皮掉肉,那是蒜商没本事。

  【蒜商致富要做好“三头”】

  为带领蒜商共同富裕,我们要自觉坚持做好“三头”: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熟悉下头,不坐办公室,

深入第一线,做到国外情、国内情、产区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蒜商碰头,交流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总结当蒜商的30多年】

  这30多年,总结起来就是,80年代“拼”,拼命干;90年代“醒”,如梦初醒;2000年代“警”,警惕骄傲;2010世纪“新”,不断创新。

【蒜商“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的说法】
蒜商做大蒜生意有“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的说法。“既吃透国内外市场怎样调整,又吃透产地工作实际;

既一头与市场保持一致,又一头与产地保持一致”,“不管大蒜风云如何变幻,国内外市场怎样调整,

蒜商都能够启动自己的响应机制 ,一次次避开风险,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超前发展、科学发展”。

“大家”与“小家”
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大蒜价格信息在背后积极地扶持,何来大蒜今日的辉煌。既建好“小家”,又奉献“大家”。
凡是能懂得信息的人,都能建好“小家”;凡是能建好“大家”的人,也都能建好“小家”。如果连“小家”都建不好,“大家”也无从谈起。
没有永远上涨的行情,也没有永远的下跌的熊市。卖货不要想到最高点,收货也不要想到最低点。
金乡房产网金乡团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