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banner
河南:中牟大白蒜 叫响海内外  

河南:中牟大白蒜 叫响海内外

2015年11月06日 来源:大蒜价格信息网 标签:中牟大白蒜


大蒜,别名有胡蒜(崔豹《古今注》)、独蒜(《医普济方》)、蒜、大蒜头、荤菜等之称。大蒜栽培历史悠久,据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内地,因比内地小蒜个大,故称大蒜。大蒜在我国和国外用来食用和治病的历史悠久,有“地里生长的青霉素”之称。古埃及学者普利尼就知道用大蒜可治61种疾病。古印度人也经常吃大蒜,认为可以增进智力,使人们声音保持洪亮。大蒜既是独特的蔬菜,又是美味的调味品。中牟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西晋著名文学家、中牟名士潘岳、潘尼叔侄分别在传世名作《闲居赋》《钓赋》中写过“菜则葱韭蒜芋”“西戎之蒜,南夷之姜”的句子,而其大面积广泛种植也有百年之久。


大蒜助力农家致富
“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11月3日上午,记者采访来到中牟县官渡镇李庄村,蒜农姚西安指着自己家的3层小楼高兴地说,“俺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大蒜,每年都种,种大蒜能致富,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盖上了三层小楼。”
上世纪70年代前,中牟大蒜种植面积小,产品以自食为主。上世纪80年代初,邵岗乡(今官渡镇)田庄等村扩大种植面积,进入批量销售时代。随后几年,中牟大蒜开始出口,大蒜在中部乡镇快速发展。1983年,中牟县政府提出“一人一亩蒜,亩产超千元”的口号,制定鼓励发展大蒜优惠政策。1984年,中牟大蒜被命名为“宋城大白蒜”,迅速占领国际市场。1990年,大蒜发展到5万多亩。总产6万多吨,出口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1/4,成为全国重要的大蒜出口基地。官渡镇李庄村有1000多口人,1000多亩地,家家户户都种大蒜。“我们村随便找个人都是老种家儿,都种得有一二十年。”李强说,“种植大蒜已成为俺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种植小麦,每年的价格很稳定,但效益低。种植大蒜行情好的时候每亩地蒜薹就能卖到1000多块钱,蒜头还能再卖2000多块钱。最好的一年亩产值达到将近1万块钱。”
中牟大蒜是个宝
上世纪70年代前,全县多种本地紫皮小蒜,蒜皮厚、易剥,蒜头小,味极辛辣,收货后自然存放三五年仍鲜嫩如初、品质毫无衰减,但产量低,上世纪80年代初逐渐被淘汰。1981年引进苏联大白蒜,在官渡镇等乡试种成功。1984年定名为“宋城大白蒜”,由于蒜农自己留种,连年种植,使得品种退化。上纪纪90年代后期,中牟县有20%是山东蒜种。大孟镇一些蒜农自我摸索,成功地通过气生鳞茎繁殖达到复壮目的,1996年从“宋城大白蒜”的突变株成功选育出“中牟纯白蒜”,1998年大面积推广。中牟大蒜蒜头纯白,后期长势强,不易生病,亩产提高20%,达到1750公斤。商品率高,特级蒜比例大,适宜加工出口,在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地深受欢迎,售价较高。中牟蒜农自己选育出的“中牟大蒜”既高产,又营养。中牟大蒜辣素、硫醚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均超过他地大蒜,且具有消炎杀菌作用,对多种细菌性、真菌性、原虫性感染具有良好的功效。能开胃健身,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增进食欲。
黄河淤灌助蒜成长
中牟县地处河南省省会郑州、古都开封两大城市中间,是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区叠加的中心区域,中牟县西连京广铁路、国道107线,东接京九铁路、国道106线,东有连霍高速、郑开大道、国道220线、陇海铁路、郑民高速横贯东西,省道223线、新国道107线纵穿南北,县城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5公里。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郑民高速等多条高速在县域西部交汇,素有“一肩挑两市、一路通三城”之说。强大的区位优势使大蒜远销国内外。
中牟大蒜的根系小,分布范围小,无根毛或少根毛,吸收能力弱,对土壤肥力要求很高,要求土壤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中牟县北濒黄河,地处黄河下游,县中部及县北部地区经过黄河水淤灌的两合土类土质,恰好可以满足大蒜生长要求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对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不足,全县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种地养地相结合的“沃土”计划,增施氮磷钾、微肥和农家肥,培肥地力。90年代后期,全县土壤有机含量达1%~2.5%,速效氮平均0.082%、最高0.097%,速效磷平均14.3ppm,速效钾平均86ppm,蓄水保墒、抗旱耐涝能力增强,为大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选准时节减少病害
大蒜在0℃~4℃的低温下生长30~40天,然后在日照13小时以上、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才能抽薹;蒜头成熟必须在15℃~20℃、日照13小时以上,蒜头膨大、养分积累则需要持续20℃的环境。中牟县地处暖温带,正适合大蒜生长。现在11月份正处在大蒜的田间管理期,上世纪70年代前种蒜一般不浇水,不追肥。80年代后,田间管理成为增产增收的主要手段,发芽期、冬前幼苗期及时浇水,返青期及时除草,每亩追施速效氮10公斤。1985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并得到迅速发展,官渡镇农业推广区域站技师李志刚告诉记者,早熟蒜的价格比晚熟蒜的价格好,蒜农种蒜普遍都是“赶早不赶晚”。这样气温还没有稳定,一旦遇到高温天气,温度高,湿度大,盖了地膜的大蒜很容易出现根腐病和烂心、烂叶等的情况。李志刚说:“适当的晚播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
中牟大蒜“大品牌”
中牟县是全国主要的大蒜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上世纪80年代初,中牟大蒜就行销全国各地并进入国际市场,每年有20万吨销往东南亚、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其优异的品质博得盛誉。80年代中后期,大蒜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年均产值2.5亿元左右,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70元。中牟大蒜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大蒜种植,新郑市、杞县、尉氏县、鲁山县经常来中牟县聘请技术人员、购买蒜种、销售大蒜。中牟大蒜1993年获马来西亚农业博览会金虎奖;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2000年11月20日,经国家科委星火计划审查批准,获准使用“中牟大白蒜”商标,开始走品牌化经营道路。
■相关链接 大蒜之名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在河南登封有一座竹林寺,寺中有个小和尚,名叫龙啻,后来静心修炼而升天,玉皇大帝命他看管御花园。有一天,龙啻到瑶池去玩,看到金花仙姑在采蒜果,龙啻看到此花金光灿灿,香味迷人,他就请求仙姑给他几瓣,拿回去种在御花园里。仙姑不允,龙啻就偷拿几瓣而去。当他刚出瑶池,突然听到仙姑的哭声。回头一看,原来足王母来查花,发现蒜果上缺了几瓣,王母以为他俩私通,违犯天规,拿起拐杖就痛打仙姑。龙啻见此种情况,马上回去跪下,说是自己的不对。王母见了龙啻更是气上加气,又打龙啻,在混乱之中,不知谁踢翻了蒜果花篮,蒜果一下子全部落入密县超化寺内,蒜果被摔碎入土。王母一看,蒜果不见了,更是火冒三丈,就命人将龙啻和金花仙姑赶出南天门,落入凡俗。从此,他俩都变成了清泉。后来,蒜果在土中成长起来,被人们发现后,就用清泉的水浇灌。从此,大蒜就在人间传播开了。为了和小蒜有所区别,就起名为大蒜。

 

大蒜产业信息监测预警平台 大蒜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大蒜价格形成中心 大蒜信息网门户网站

免责声明: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性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大蒜产区、大蒜批发市场、互连网、大蒜有关人士及其它渠道网友自行发布,与本网站无关。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

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自负法律责任。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管理入口

鲁公网安备 37082802000046号


 
 
 
 
 
 
 
 
 
 
 
 

是谁主导了大蒜市场——供需决定价格,市场灵活调节

大蒜价格网经典话语

  【大蒜提倡“一蒜两制”】

  我们大蒜价格提倡“一蒜两制”,炒大蒜既可以搞全款,也可以从事分款。我认为,不怕炒蒜、存蒜,就怕炒也没有,存也没有,要炒存双富有。

  【做大蒜,要“三不倒”】

  我们做大蒜,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

这样做大蒜生意就没有挫伤炒大蒜的积极性。因为我是一名蒜商,蒜商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

  【要当就当“有本事”的蒜商】

  当好一个蒜商,一定要有开拓精神,而且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只是为了当稳这个蒜商,老老实实、平平庸庸,

甚至叫资金与家人脱皮掉肉,那是蒜商没本事。

  【蒜商致富要做好“三头”】

  为带领蒜商共同富裕,我们要自觉坚持做好“三头”: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熟悉下头,不坐办公室,

深入第一线,做到国外情、国内情、产区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蒜商碰头,交流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总结当蒜商的30多年】

  这30多年,总结起来就是,80年代“拼”,拼命干;90年代“醒”,如梦初醒;2000年代“警”,警惕骄傲;2010世纪“新”,不断创新。

【蒜商“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的说法】
蒜商做大蒜生意有“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的说法。“既吃透国内外市场怎样调整,又吃透产地工作实际;

既一头与市场保持一致,又一头与产地保持一致”,“不管大蒜风云如何变幻,国内外市场怎样调整,

蒜商都能够启动自己的响应机制 ,一次次避开风险,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超前发展、科学发展”。

“大家”与“小家”
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大蒜价格信息在背后积极地扶持,何来大蒜今日的辉煌。既建好“小家”,又奉献“大家”。
凡是能懂得信息的人,都能建好“小家”;凡是能建好“大家”的人,也都能建好“小家”。如果连“小家”都建不好,“大家”也无从谈起。
没有永远上涨的行情,也没有永远的下跌的熊市。卖货不要想到最高点,收货也不要想到最低点。
金乡房产网金乡团购网